沒NBA第53日


[ 無觀衆 ]

今季餘下賽事,大有可能在無觀衆的場地開打。有指無觀衆或會減弱球賽的強度和精彩程度。可是沒了現場觀衆這個distraction,球員發揮應該更佳 — 對多數無法完全心無旁鶩的球員,現場萬計觀衆注視的壓力,多數會讓他們過度用力/用錯力而under-perform。而且許多頂尖球員其實也無法完全擺脫旁人目光的影響。當然有些球員實力強橫而享受showmanship,並在觀衆面前表現特別好,但他們並非聯盟多數。

Magic Johnson 說過他參與過最強最高水平的籃球賽是1992年Team USA (The Dream Team) 的閉門訓練,那也沒有觀衆。沒觀衆不減那些球員爭勝慾望一分,反而令他們打得更專心致志、無所顧忌。


[ 無限資訊的羈絆 ]

Stephen Curry 近來談到現在NBA 和舊時MJ時代的分別。在網絡科技尚未發達的世代,球員在球賽夜才會露面被大衆看到。沒有internet 和social media 等東西,就能保有更多的私隱以及不受外在干預的時間,球員因而更有神祕感。

現世代有互聯網就能接通無限資訊,三十隊衆多球員之間有容易快捷的即時溝通方法,每個人都迅速知道其他人的動向。有這樣頻繁緊密的交流,球員關係自然比較友好。同時各人能更快互相學習/仿效,就令每隊之間的分野縮窄。舊時每支球隊都有大量空間閉門造車,發展自家球風,就養出了許多隊風格鮮明出衆的球團 (也有不少平庸乏善可陳的球隊,因爲以往球員平均實力水平較低)。

舊時沒有social media 的羈絆,球員更少掣肘,少點規行矩步,也不須常常計較着觀眾對自己的意見。在那種環境,球員能保有更多個人獨有的棱角、特質。這或是舊世代球員較多有獨特鮮明形象的緣故。

網絡世代所習慣了的各種standardization 以及互相監察/參考,是確保了作品的平均質素不會太低了;可也因而養出許多千面如一、過目即忘的人和作品。


Web 2.0 的平庸化,也源於現行網路運作機制傾向獎賞最吸引注意力的東西,越多人花越多時間看就越值錢越珍貴。因此每位創作人最合符利益的做法是maximize click rates。那麼實行起來,最佳做法就是盡量多做奪目的內容 (成爲clickbait生成器)。作品質量高度屬次要,因爲創作一篇原創高質素作品所用的時間,或已足夠做五十篇公式化的奪目帖子,甚至更多。現在各個文化領域充斥水準平庸的作品,網絡的incentive misalignment (勞賞錯配) 是一大主因。現時暫無一個妥善科技解決方法,尚僅能靠讀者酬賞值得的文化產品。

不是説娛樂性高的帖不好,非常愛看,不好的是機制排斥高質深度作品,例如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需要長時間高度投入,但不是賺錢項目所以不受重點投資,於是嚴重短缺。可是深入訪查探求事情真相,是群體與社會的必需品。


[ Oladipo ]

據報多隊對Oladipo 有興趣,若他能重返往昔水平 (大有可能),不少隊伍都能用上他的進攻創造力。VO 是個好隊友,是個認真而投入的爭勝者,有跟其他星將配合的經驗,也見識過最高水準的work ethics,他能打1/2號位也讓球隊在進攻調配上更靈活。傳聞Knicks 對VO 感興趣;VO 有能力擔當進攻主軸,他能爲現在感覺頗像散兵遊勇、常打「散手波」的Knicks 帶來structure 及order。


[ 開發自己 ]

Aaron Gordon 說自己趁休季開始發展音樂創作能力 — 沉悶令人不得不注視自己,因此獨處得夠久,人就會有自我突破的衝勁湧現。盡量開展自己、成就更強更好更美的自己,是人其中一個最深層的需要。長時間閉關之下,開發自身能力可算最值得做的事。


此文最先刊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