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功文,盡量精煉,還是很長,記住一睇到尾。
James Harden 打三節攻下60分,只投出24球,是NBA史上最少出手而拿60+分的表現 (舊紀錄屬Karl Malone,出手26次得61分)。
在談論NBA歷史的得分紀錄,有好些東西要注意。首先,不同年代的NBA有不同規例,而不同規例下的球賽,有非常不同的dynamics。例如,現在仍頻繁見於得分紀錄的上古神獸Wilt Chamberlain,他當時打的NBA和現在的NBA,是兩個物種來的。
現在看上古NBA球賽,有時會感覺彷似是另一種運動。除了是球員平均的水平不同,也是球賽結構不同。(現在醫學進步、科技進步、數據紀錄/分析進步、訓練手段的精進,還有籃球技術的深化,都是促成現代技術水平普遍更高的原因)
Chamberlain 的生涯在59-73年。三分線要在79年在NBA 首次登場。“no-charge area” (所謂「進攻有理區」) 要在97年才面世。Zone defense 在2001年開始被准許 (取消了所謂 ”illegal defense” )。Hand-check 的規例和執法在2004年有關鍵性的改變。
球賽的不同規例、設定自然衍生不同打法,例如早有統計資料顯示有zone defense 後,外線得分比例上升,內線得分比例則下跌。
Melo 說現在NBA 已經不同了。”The NBA has changed, I had to prepare myself for this new game.” Melo 橫行NBA賽場進攻端季度場均28.7分 (12-13球季),和他現在重返NBA,只是幾年間的事情。幾年已有如此大變;可以肯定,二、三十年以上,NBA 已是截然不同的面貌。
說到這裏,其實要解釋的是NBA數據紀錄的可比性。我們大概都可以同意不同聯賽的數據是不可比的。舉個極端例子,中學學界球賽獨得50分,和在NBA球賽中獨得50分,是兩個無法比的數據。
而即使是同一個聯賽,不同年代的賽事數據,其實也不一定有高度可比性。可比性的考量是 “stat nerds” 要慎思的事情。也是我們看NBA數據的時候,要知道的關鍵細節。
不少評論都說現代NBA籃球比較有利進攻,因此Harden 的三節60分是不外如是 — 因爲球證執法傾向利好進攻、現在防守強度較以往低、防守者無法hand check,等等的。這些都是確實的因素,對於一個球員的得分絕對有影響。
同時間,現代籃球也有史上最好的球賽錄影 (多角度、super slow-motion、精細分類)、史上最精細數據紀錄和分析。每支NBA球隊都花費大量時間精力資源去研究對手球員的進攻習性,繼而作出對應和破解。得益於訓練、營養供給、醫療、復康等輔助技術的進步,防守器具本身(球員)在體能、肌力強度等方面都有巨大提升。
在這個攻防軍備競賽的背景下,Harden 今季到現時爲止場均38.9分。
Harden 大概是聯盟現今 the most studied and scrutinized 的球員。他的進攻招式、傾向、習慣都早已被其他29支球隊深度研究,並竭力想盡破解辦法。
可是Harden 就是一季接一季打破得分紀錄;即使scout report 有詳盡分析、建議,球員也深知應該如何防守他,還是無法防守他。
NBA 歷來每個volume iso-scorer 必然有其無解之處 (至少一項):無法防守Shaq 是因爲力量身形強攻無解。無法防守AI 是因爲crossover 和速度無解。無法防守Durant 是因爲身高手長跳投無解。無法防守Kobe、T-Mac 是因爲身形、步法、投射和進攻技藝的組合無解。
如果在看Harden 時,只說他得益於現代利好進攻環境,而不知他技藝的無解之處,就會錯失了學習的機會。今季另一MVP大熱人選,Luka Doncic 明言自己看過很多Harden 的影片,並以他進攻手段作爲模範 (所以很多球迷會認爲他倆進攻方式相似;而這不是巧合來的)。而從Doncic 今季場上表現來看,這個仿效學習是透徹且成功的。
還有,精明的球員都會懂得 evolve his game to take the most advantage,把以上這些歷史性攻擊手放在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場設,他們還是會找到方法狂轟數十分。
學藝別偏食,實用就收歸己用。
文章最先刊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