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5日,Boston Celtics 作客出戰Sacramento Kings,賽前雙方球員都穿上印着 “Accountability. We Are One.” (問責。我們一體。) 及 “#StephonClark” 的T-shirt,表達對Stephon Clark 之死的重視和關心。一眾球員更拍攝了短片*,表達要求問責、要求改革的意願。
在這球賽前一週,22歲美國黑人青年Stephon Clark 在Sacramento 被警方懷疑毀壞車輛,然後Clark 跟兩名警察遇上時,被以爲手持槍械而被連開20槍射殺。事後證實Clark 手執的是白色iPhone,當時身處他外婆家的後院。此外,直升機影片和警察body-cam 影片顯示*,警察在開槍前沒有明確表明警察身份,在Clark 完全倒地後警察沒有停火,還開了8槍。驗屍報告指警察發射的20槍,有7槍打中Clark 的身體,其中6槍打中背部和身體側面。Clark 的遺孤包括兩名分別3歲、5歲的兒子。當地不少居民指責警方使用不恰當武力,事件也引發多次示威活動,包括遊行、堵塞、干擾市議會會議,另外有市長爲此推動通過規範警察武力的法例。
當地警方(Sacramento Police Department) 在事發後數天就展開事件調查,並要求兩名涉事警員有薪休假。加州州檢察官在事發後九日,承諾審視警察部門的武力指引,並要求由第三方獨立監察警方的調查。而爲期接近一年的調查結論*是 — 不會對兩名涉事警員提出起訴。
這篇文章的重點不在於調查結論的對錯,也不在於點出美國加州政府處理警察運用不當武力的程序符合了我們的文明想像而香港政府處理同類狀況尚未合乎我們的文明想像;要說的其實是 — 「NBA球員爲何要介入政治,即使他們冒着被人罵”stay in your lane”* 的風險」。
NBA 是美國衆多大牌運動聯盟中,最經常有球隊、球員高調介入政治的一個聯盟*。而我們只消認識些少美國社會、文化的背景就會明白NBA 球員何以會「多管閒事」爲非親非故的別人爭取公義。
– 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綜合國力也是地表第一。但這超級強國不完美(當然),美國有諸多結構性問題,其中系統性種族不平等(systemic racial inequality) 是個歷史久遠且遺害深遠的問題。美國黑人在生活每層每處都受無形的制度暴力壓迫。以下枚舉一些數據*:美國黑人被監禁的比率比美國白人高5倍,美國黑人處於赤貧的比率比美國白人高2倍有多,美國黑人的失業率比全國數字高2倍,干犯毒品法例的美國黑人被判監的機率比干犯毒品法例的美國白人高6倍,等等。
– 關於不平等,還有很多是以上數據不能夠表達的 — 有明刀明槍的言行歧視,還有更多是隱性、無形、微妙的。系統性不平等的客觀效果就是,身處劣勢的黑人往往要比白人付出多很多,才能達到相約的政經地位。
– NBA 是由黑人撐起的 — 聯盟中近75% 的球員是黑人,白人佔總數不足20%。在美國,黑人是少數族裔,佔總人口的13% 左右,而白人佔超過75%。而NBA 近30年的FMVP獎,29個由黑人贏得。
– 籃球是個窮人也能參與的運動,參與成本門檻低,有雙球鞋就能開打,最能普及到每個階層。籃球是美國黑人家庭脫貧的一個路徑。籃球打得好,會爭到獎學金,省下美國大學高昂學費;打得非常好,還可以爭進NBA 賺千萬計的年薪。近4位FMVP 得主當中3個成長於單親家庭 — 一個生於Maryland 不毛小鎮的孩子午夜起床去練習體能,爲的是在千千萬萬個競爭對手中突出,打進NBA 賺錢讓家裏溫飽。
– 打進NBA,成爲家鄉英雄 — 大概親身體會過系統性種族壓迫,體驗過貧窮暴力可怕,就無法忘記那種愁苦折磨。不少成功脫貧脫困的NBA 球星,積極付出落力回饋社區,爲的是後來的幼小不需要再經歷那些煎熬顫慄。LeBron 和Durant 是好例子;他們在自己家鄉起學校 (LeBron 的I Promise School) 、辦獎學金、建社區設施 (Durant 的Durant Center)、捐款上千萬美元。近兩年Durant 的慈善捐款超過1,300萬美元。他在離開Thunder 之後仍有向OKC 的學校捐款。
– 更根本的是,美國黑人都深明黑人羣體就是個命運共同體 — 若果我縱容針對黑人的濫暴,就是助長這個風氣的滋長,而這風氣所結的惡果我無法確保不會落在我或我的子女身上。所以反過來說,我現在幫助你,其實也是幫助了自己。
– 黑奴歷史和長久制度暴力迫害,催生美國黑人之間的camaraderie。由Rosa Parks 一坐算起,經歷六十多年平權運動,他們清楚同舟共濟才能改善生活環境,並深明一個人受害也就等同羣體所有人受害。黑人民權領袖Martin Luther King 的經典語句 “Injustice anywhere is a threat to justice everywhere”,他們當然也了然於胸。
我們現在回到最初問題:「爲何NBA球員要介入政治?」
答案其實一直顯然易見:「因爲同伴受害,需要幫助,而他們有能力幫助。」一切自然不過合理不過。可能我們反而要問的是 — 爲什麼有人會選擇不介入?即使他們有能力,即使有同伴需要幫助。爲何有時候最有影響力的人只旁觀着,傳來令人覺得刺耳的寂靜?
若然有人好奇,這故事跟籃球有什麼關係?
假若我們視NBA球星爲偶像、學習模範,當然會希望理解是怎樣的精神信念,使他們能在艱難環境下茂盛生長並在激烈競爭中突圍而出。而要理解他們的精神信念,就不得不稍稍理解孕育他們成長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土壤。當我們能夠想像他們成長的艱辛,瞭解孕育他們超拔意志和爭勝慾望的要素,沾染他們致勝的態度氣質;我們才能好好模仿、學習,甚至超越他們。這才是我們崇敬偶像的意義所在。
註:
1. 影片以PSA 形式發佈,PSA 是public service announcement,可理解作公共事務訊息或公益訊息。出鏡球員包括Jaylen Brown、Jayson Tatum、Al Horford、Vince Carter 等。影片見此。
2. 美國媒體New York Times 發佈的事發片段整合見此。
3. 美國俚語,意思是要人管好自己的事,通常隱含着香港俚語「你識條鐵咩」所表示的輕蔑。「你識條鐵咩」大概是「你懂個屁」的意思。
4. 六年前Black Lives Matter 這運動在美國發展起來之後,NBA 見證多次大大小小的聲援行動,包括2016年LeBron James、Carmelo Anthony、Dwyane Wade、Chris Paul 四人在ESPY 運動員頒獎典禮上公開呼籲運動員積極發揮政治影響力。
5. 關於調查報告的詳盡報導見此。
6. 數據都是從Kyle Korver 的文章 “Privileged” 中援引。今年3月Russell Westbrook 在一場作客Utah Jazz 的球賽期間被主場球迷以種族歧視言語羞辱,Korver 爲此撰文,表示自己作爲聯盟少數的白人,對種族不平等認識不足,有責任了解更多更深入。Korver 更以近乎懺悔的語調承認自己曾經錯怪隊友兼好友Thabo Sefolosha,並錯誤認爲Sefolosha 要爲自己被紐約警察打斷腳而負上部分責任。全文見此。
文章最先刊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