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idas在90年代喧騰一時以人體工學所打造的天足科技(Feet Your Wear),在多年後的2018年完成了升級進化,加入目前品牌緩震效能最強的Boost中底,全新的Boost Your Wear能否繼承前輩的「赤足」概念?
重 量(Weight):
右腳單腳重375克,以搭載全腳掌厚實Boost中底的鞋款來說,重量所呈現的數字確實讓人驚艷,除了歸功於「uncaged」的未包覆中底設計之外,織物與網布所組成的鞋面也是一大原因。
抓地力(Traction):
Crazy BYW LVL1(後簡稱Crazy BYW)外底紋路以類似閃電圖案的大間隔魚骨紋路設計,搭配前腳掌拇指區域及後腳掌的同心圓紋路。雖然主要的魚骨紋路間隔設計過大看似不管用,卻出乎意料的在室內木板有著很好的抓地力,即便急停、突然變向也不會出現滑動,但若需要做出轉身等運用大面積前腳掌內側區域的動作,單靠紋路較淺的同心圓紋路就會出現些許的滑動。
因為Crazy BYW外底與Boost之前沒有加入中底TPU隔開兩者,雖然受外底受沙塵影響不大,但考量Boost的耐用性(碎石透過外底的縫隙),不建議在室外場地穿著。
緩 震(Cushion):
Crazy BYW採取給予Boost「自由解放」的設計與配置方式,在Boost外側未用任何橡膠、TPU等材質包覆,厚度也十分充足。在這樣的情況下,穿著者不僅可以體驗「有史以來最佳」的Boost腳感。
Boost在減緩震度的能力經過多項運動鞋款認證,是當今所有品牌旗下科技數一數二的頂尖中底材質。Crazy BYW即便與同樣搭載Boost的所有鞋款相比,柔軟回彈的感覺也勝過UltraBoost、NMD、PureBoost等跑鞋、休閒鞋,更不用說其他被「caged」束縛的Boost籃球鞋。
反 應(Responsiveness):
雖然Crazy BYW的Boost腳感厚實飽滿,卻不會讓穿著者感到一絲的笨重或是雙腳被「踮起」,很大的原因要歸功於致敬「天足系統」(Feet You Wear)的設計。
除了名稱上的致敬(BYW即Boost Your Wear),在設計上沿用天足的概念將傳統的整塊Boost分為3大塊,分別是前腳掌內側、前腳掌剩餘區域、後腳掌,這樣的設計除了帶來很好的貼地腳感,更「極大幅」提升了雙腳的靈活度和啟動時的流暢度,再加上Boost本身素材的彈力特性,三大優點加持下帶來前所未有的出色反應表現。
包 覆(Lockdown):
Crazy BYW鞋面由織物、網布以及麂皮所組成,材質質地十分柔軟貼合雙腳,不過鞋帶孔的設計比較奇特,僅4孔的設計加上如同細繩一般的鞋帶,即便將鞋帶繫緊,雙腳仍沒有被牢固鎖住的感覺。
此外,腳踝部分因方便穿脫而採用了向後跟彎曲延伸的設計,這樣的設計會讓整個踝部猶如穿上低筒鞋一樣,沒有任何的包覆感。
Crazy BYW版型設計長度與寬度皆正常,尺寸選擇方面建議穿著原尺寸,且前楦寬度還算對於亞洲腳型友善,加上柔軟的鞋面材質,腳型偏寬的鞋友應該也可嘗試原尺寸。
支 撐(Support):
前面幾段談了許多Crazy BYW的優點,但在支撐項目的表現可說是慘不忍睹。首先,以織物、網布以及麂皮所組成的鞋面毫無支撐強度可言,加上鞋內沒有填充物的設計,只要雙腳稍微出力,就能感覺到腳在鞋內強烈滑動的感覺。
除了先天包覆不足,加上後跟向後彎曲的設計,踝部基本上只有網布和前方麂皮貼合的感覺,後跟不僅沒有一點貼合度更沒有TPU等支撐設計,腳踝保護程度比起低筒籃球鞋還要更差。
雖然Crazy BYW仍有Boost從中底延伸至兩側及鞋面與Boost之間的TPU穩定片兩樣加強支撐的設計,不過整體來說在安全保護上的表現是完全不合格。
總 評(Overall):
雖然在測試結束後仍對Crazy BYW的Boost腳感念念不忘,但我還是強烈建議鞋友們將這雙鞋視為「休閒鞋」就好,不要當作「籃球鞋」來穿。即便在測試完成後加上護踝,依舊無法安心穿上它進行實戰,因為Crazy BYW保護雙腳的相關設計實在太過不足,還是將他當成潮鞋好好享受Boost Your Wear的優異腳感,一起等待籃球版本的「Crazy BYW X」大量上市的那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