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比起同品牌其他球星簽名鞋,少了特殊鞋盒、特殊襯紙的禮遇,但adidas依然為遠走北方的Derrick Rose推出第九代簽名鞋─D Rose 9。縱使不再搭載「打遍天下」的招牌Boost緩震中底,只要鞋身上的「玫瑰」標誌依然綻放著,不免讓人對它的性能多了一分期待!
重 量(Weight):
右腳單腳重383克,是近幾代D Rose系列最輕盈的。不僅是因為將中底替換成Bounce的關係,主要是整體設計走向已經與前幾年的「堅固」風格不同。
抓地力(Traction):
D Rose 9外底紋路為多向性的線條紋路,搭配前、後腳掌區域的改變紋路方向、風格的加強處理(桃紅色區塊)。外底材質摸起來並不黏,卻意外有著出色「緊咬」地板的能力,急煞能力特別出色,不論經過幾次測試都能穩當又即時的煞住。但是對於穿著者橫向(左右向)的抓地力,就不如前、後向急煞來得出色,雖然沒有發生滑動的情形,但距離「隨煞即停」仍有一小段差距。
比較特別的一點,D Rose 9在中底外側寫上了搶眼的「ADIWEAR」字樣,這是adidas一項耐磨度較強的橡膠材質,先前多用於網球、慢跑鞋款。在這項材質的加持下,D Rose 9的耐磨程度真的可以用「驚艷」來形容也不為過。許多鞋友曾向我詢問過其他品牌耐磨橡膠的效果,我都不願為該材質背書。但這次ADIWEAR耐磨度確實比起一般籃球鞋大幅增加,經過大約三、四次測試(室外、室內皆有),外底依然像新的一樣,沒有一點破損的消耗痕跡。
不過,特別要注意沙塵對於外底的影響,雖然D Rose 9外底十分耐磨,但材質只要沾黏太多沙塵,整體抓地力會下降非常多,建議每次穿著後要勤勞的擦拭外底,可將沙塵影響降至最低。
緩 震(Cushion):
D Rose 9取消了從5代開始的Boost中底,改為全腳掌的Bounce中底。Bounce自從問世以來都有不錯的評測表現,不過D Rose 9的Bounce腳感略為偏硬了一些,與同品牌的Dame 4比起來較缺乏Bounce引以為傲的Q彈感,尤其前腳掌區域特別明顯,由於中底較薄的關係,整體實戰感覺更貼近先前的EVA或adiprene+。
反 應(Responsiveness):
Bounce是一項優異的中底發泡材質,但最大的問題在於「厚度」的拿捏,如果過薄會缺乏緩震能力;過厚又會喪失貼地腳感。本次D Rose 9較接近前者,除了本身材質不會過軟的先天優勢,再加上水準以上的貼地腳感,使得D Rose 9在啟動反應表現上有著亮眼的成績。
包 覆(Lockdown):
D Rose 9鞋面以大面積的斜向條狀織物組成,搭配腳後跟區域些微的麂皮材質,材質選用上並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在版型與尺寸選擇上出了很大的問題……
D Rose 9版型偏寬也偏長「很多」,且鞋型的設計上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第一鞋帶孔位置太偏鞋身中段,導致前楦區域鞋面與腳指上方之間有著不少多餘空間。另外從前方鞋面到鞋舌頂部角度較大(較斜)的外型設計,加上內裡幾乎沒有填充物的狀態下,使得鞋舌無法貼合腳背,也有大區域的多餘空間。
在上述幾點影響下,建議D Rose 9直接選擇小一號的尺寸進行試穿,以我本身一般腳型的情況,小一整號的尺寸恰巧兩側寬度剛好,腳趾前方仍有「不算小」的空間;腳型偏寬的鞋友建議從小半號開始試穿;腳型偏窄的鞋友,因為多餘空間問題難解,建議直接略過這雙鞋。
支 撐(Support):
D Rose 9鞋面主要採用斜條狀織物材質,紋路之間可以看到明顯的透氣孔洞。鞋面織物(本配色為白色)質地柔軟、支撐強度較不足,因此adidas另外再從前方鞋面到鞋舌區域,額外繡上了橫條紋的黑色增加鞋面的支撐。多了黑色橫線的區域(前腳掌內側)比起單純白色織物鞋面(前腳掌外側),無論從鞋內或鞋外觸摸,的確感覺到硬度稍微增加了一些,但實際測試後又是另外一回事,整體鞋面還是過於柔軟,比較像是adidas Originals的休閒鞋款設計,無法提供籃球運動合格的支撐強度。
不過這幾年Rose系列強調的高效保護,雖然鞋面上的表現不盡人意,但在D Rose 9還是能找些許的保護設計。首先,中底TPU穩定片面積非常大(位於中底綠色區域),另伴隨著Bounce中底向上延伸設計,以及非常不顯眼的前腳掌內側中底前方的橡膠材質,不僅替足弓區域帶來抗扭轉支撐,也加強了防側翻效果。
對於Derrick Rose曾受過傷的腳踝區域,外觀雖然看起來與前方鞋面使用了相同的斜條狀織物材質搭配黑色橫線,但實際上「摸」起來很不一樣。D Rose 9踝部區域的鞋面材質摸起來是硬的,推測應該是在鞋面與內裡之間加入了類似TPU的材質,強化了支撐強度不足的鞋面(僅踝部區域)。
總 評(Overall):
早在幾個月前就已傳出D Rose系列不再使用Boost,將改為Bounce版本。這樣的改變其實頗為合理,以去年球季(2016-17)的Boost籃球鞋系列來說,低筒有Harden Vol.1、高筒則有Crazy Explosive系列,D Rose 8的定位相對變得尷尬。
但是今年D Rose 9正式上市後,定位尷尬的處境卻一點也沒有改變。以功能性來說,相同厚度的Bounce緩震效果先天就不如Boost,也因此adidas多將Bounce用在中低價位的籃球鞋款,例如Dame 4、Harden B/E,今年多增加了高筒Bounce簽名鞋系列應該會有它的市場。不過,D Rose 9在美國定價是美金$140元,這個價格與Harden Vol.2同價,比起Dame 4的美金$115元貴上許多。
當然,若是D Rose 9實戰性能強大,確實可以輕易忽略前段的「Boost VS. Bounce」或「價格定位」這些問題,只可惜事與願違。雖然D Rose 9在實戰上有幾項不錯的優點,但「多餘空間過多」的這項缺點實在太過明顯,無法給予穿著者最基本的「包覆」和「安全感」。
此外,本次測試的“Take On Summer”配色,耐用度十分堪慮。首次在室內木板球場簡單測試,中底黑色區域就自行脫落了一大塊(確定中底位置沒有磨擦到地面),之後的跑動、跳躍動作會持續對中底進行擠壓,黑色區域會繼續掉色,我很少在評測內容對鞋款耐用度抱怨,但D Rose 9「掉漆」的程度實在太誇張,身邊幾位入手的朋友都有這項困擾。個人多年測試的adidas籃球鞋,幾乎不曾有過這類的問題,不知道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差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