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鞋款─Nike Kyrie Low】

Kyrie Irving,毫無疑問是Nike Basketball目前幾位巨頭之中,簽名鞋銷量最火熱的一位!在短短一年不到的時間,他所擁有的簽名鞋產品線從原先的正代「Kyrie」系列,大幅增加了合體鞋「Hybrid」、平價款「Flytrap」以及最新推出適合夏季征戰的「Kyrie Low」低筒籃球系列。

 

 

重 量(Weight):

右腳單腳重364克,雖然稱為「Low」的低筒籃球鞋,但Kyrie Low的重量並不能稱為輕量級,主因是鞋面增加了黏貼帶,以及中底加入了前、後腳掌Zoom Air的緣故。

 

 

抓地力(Traction):

Kyrie Low外底樣式為直條與橫條排列密集的紋路,搭配大面積生膠材質(gum rubber),以及少許的一般橡膠材質(本配色紅色內圈與黃色區域),並且在前腳掌區域內、外兩側皆有紋路向中底延伸的設計,增加切入時雙腳更多角度的抓地面積。

依舊維持良好的「Kyrie」系列一貫傳統,抓地力非常出色,生膠外底略帶黏性的特點加強了摩擦力,縱向與橫向相間的多向性紋路也讓抓地力更為穩健,不會出現不同腳步動作產生抓地力不一致的情形。

不過這次外底整體橡膠材質硬度偏軟,一般來說生膠外底質地通常比較硬一些,但在Kyrie Low正好相反,大面積的生膠外底比起內圈黃色區域要軟許多,耐用度十分堪慮。

 

 

緩 震(Cushion):

首款採用前、後腳掌Zoom Air,搭配Phylon中底的Kyrie系列籃球鞋。雖然說氣墊的數量「升級」,但從價格來推測,應該是以前腳掌長方形Zoom Air搭配後腳掌小面積的Zoom Air(類似Kyrie Flytrap的六角形氣墊)。

很可惜中底大面積的Phylon依然是採較硬的密度調校,加上Zoom Air採取「下置」式,放置於Phylon中底下方較靠近外底的位置,整體腳感十分死硬,用力往後腳掌踩踏或原地垂直起跳均無法感覺到Zoom Air的存在,緩震度與前輩Kyrie 3幾乎如出一轍。

 

 

反 應(Responsiveness):

下置式Zoom Air的優點就是增加了反應表現,由於Zoom Air較靠近外底,不會有常見Zoom Air位於鞋墊下方,雙腳用力踩踏會感覺過軟或力量「被吸收」的問題。

另外,雖然外觀看不太出來,Kyrie Low的外底設計較接近Kyrie 2的橢圓弧度,從其他籃球鞋換上Kyrie Low,雙腳馬上可以感受到外底與地面的「非平面」接觸,雖然需要一段時間適應,但略帶弧度的設計更接近切入、奔跑時雙腳裸足與地面接觸的人體工學角度,啟動時沒有一絲拖泥帶水,非常流暢。

 

 

包 覆(Lockdown):

雖然Kyrie Low設計加入了Kyrie 1-4各代中的一些元素,但若將黏貼帶移除來看,鞋身無疑是以Kyrie 3為主體的設計,連同鞋面材質也相同,以網布為主並在前腳掌內側加入fuse塗層。

一共6組鞋帶孔排列密集的設計,讓Kyrie Low鞋身中段與腳背的貼合度十分緊密,鞋領位置與後跟添加了稱得上厚實的內襯填充物,使這兩個區域的包覆表現非常出色。

不過,問題就出現在前腳掌區域(約第1鞋帶孔以前的區域),Kyrie Low在大中華區是採EP(Engineered Performance)的版本,意味著前腳掌區域比起歐美的版本要更寬。Kyrie Low我認為前方區域變得太寬,導致無論鞋面與腳趾之間、或長度方面均有過多的多餘空間;改穿著小半號雖然可以解決空間問題,但會感覺雙腳的寬度比起外底的觸地面積還要寬,非常的奇怪且不自然。個人較推薦穿著原尺寸,且大力推薦給腳型偏寬的鞋友;腳型一般或偏瘦的鞋友仍推薦原尺寸,但可能要穿雙層襪或前方加厚處理的籃球襪,才能稍微解決前方多餘空間困擾。

 

 

支 撐(Support):

網布材質通常很難給予出色的鞋面支撐表現,但Kyrie Low加入了Kyrie 2的黏貼帶設計,加強了支撐強度,也確保雙腳不會在鞋內滑動。

雖然名稱叫Low,但實際上Kyrie Low的後跟高度僅比外型相似的Kyrie 3要低一點點(不到1cm),兩者主要的差別在鞋領的剪裁。毫無疑問,穿著Kyrie Low時腳踝兩側是裸露的,但兩側下方、鞋舌以及後跟的多處內襯填充物帶給整個踝部區域很好的支撐效果,這是多數低筒籃球鞋鮮少掌握的部分。

 

 

總 評(Overall):

簡單明瞭來說,Kyrie Low基本上就是「腳踝靈活度提升的Kyrie 3」,雖然鞋身的支撐度與包覆度比起Kyrie 3稍微差了一些,但靠著黏貼帶設計漂亮的扳回一城。

不幸的是,它也承襲了Kyrie系列一貫的缺點(Kyrie 4除外),中底「前、後腳掌Zoom Air」雖然「聽起來」較Kyrie 1-4的一處Zoom Air緩震更為響亮,但實際測試卻是一場災難。我情願在相近價格,Nike能給我更厚、面積更大的單氣墊配置(如PG2),也不要這般純粹「聽起來豪華」的無感Zoom Air。

 

 

【評分依序為S>A>B>C>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