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鞋款─Nike KD11 “Still KD”】

Nike最新中底科技「React」,2017年正式使用於籃球鞋,今年更以雙密度鞋墊式的中底於Kobe AD NXT 360亮相。而最新的KD11再進一步,採取前所未見的兩大王牌「React+Zoom」首度攜手,帶給連續兩屆Finals MVP最強大的緩震體驗。

 

 

重 量(Weight):

右腳單腳重414克,以現今籃球鞋設計來說重量偏重,雖然Flyknit鞋面依然輕盈,但重量主要還是集中於後跟麂皮和中底區域。

 

 

抓地力(Traction):

KD11外底採取與前代相似的設計,前腳掌、後腳掌分別為不同方向的圓弧紋路,搭配半透明橡膠材質,並在前腳掌區域加入5段橫向刻痕,營造出類似Nike Free的感覺(但實際測試對於反應項目並無特別的加分)。

前作KD10的抓地力是整體評測較弱的一環,KD11雖然採類似的外底紋路,但整體抓地力表現提升許多,最讓我意外的,測試過程幾乎不用擦拭外底,因為KD11的半透明橡膠材質居然不容易沾黏沙塵,顛覆我對「水晶底」這類材質的看法。即便經過長時間穿著,外底開始出現髒污、沙塵,抓地力依然穩健,意外適合室外球場的一雙鞋。

另外,KD11外底有向上延伸至中底區域,由於在前半段位置並無紋路,不像Kyrie系列是加強抓地力,主要作用還是以提供中底穩定支撐。

 

 

緩 震(Cushion):

KD11完全顛覆前三款作品KD8、9、10的外露式又分段的Zoom Air設計,改以全腳掌Zoom Air加上React中底包覆的全新緩震配置。全腳掌Zoom Air目前來說仍是Nike多年來屹立不搖的最佳緩震配置之一,因為整體受力面積的關係,即便大面積又厚實的前、後腳掌Zoom Air也難匹敵。

這次額外添加的React中底(包覆住Zoom Air,大部分面積位於Zoom Air與外底之間),在測試過程中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一來可能是Zoom Air位置直接在鞋墊下方的緣故;也可能是外底橡膠延伸至中底外側的包覆設計,妨礙了React受力的形變作用。

 

 

反 應(Responsiveness):

反應可說是Zoom Air最大的敵人,雖然大多數的鞋友都偏好柔軟的反饋腳感,但這次KD11的Zoom Air實在太軟了(配置於鞋墊下方,感受非常直接),另外再加上整個React中底過厚的影響,不僅貼地腳感不佳,當雙腳施力時踩在如同「爛泥」的全腳掌Zoom Air上,會讓穿著者有一種第一步「被抵銷」的感覺。

 

 

包 覆(Lockdown):

KD11鞋面延續前作完全以Flyknit編織材質構成,卻出現兩種完全不同的質地。在前腳掌區域(約第一鞋帶孔的前方區域),Flyknit質地比較像以往Kobe 9上了膠的感覺,整體偏硬、貼合度也較差。

而後半部(約第二鞋帶孔的後方區域)則是類似LeBron 15的編織鞋面,Flyknit質地柔軟富有彈性,貼合度比起前半部要出色許多,另搭配鞋帶孔的5組Flywire,整體鞋身中段的包覆性非常驚人,繫緊鞋帶後,腳背彷彿有種被鞋面緊緊抓牢的感覺。

不過,KD11一樣是採取標準「Kevin Durant腳型」設計,意味著鞋型偏長,我個人分別測試了原尺寸及小半號,在KD11的版型下,其實兩種情況我認為都OK,視鞋友的穿鞋習慣而定。若習慣籃球鞋不預留太多空間且腳型沒有偏寬的鞋友,建議選擇小半號,可解決版型偏長的問題且較能體驗Flyknit鞋面的包覆感,缺點是前方外側(約Nike swoosh的位置)會感到稍微偏緊,但不至於感到壓迫、不舒服;若習慣穿鞋預留一些空間且腳型沒有偏寬的鞋友,建議選擇原尺寸,雖然兩側不會有束縛感,但很明顯在腳趾前方會出現多餘空間;至於腳型偏寬的鞋友,則建議直接略過這雙鞋。

 

 

支 撐(Support):

KD11在Flyknit鞋面支撐上進行了小幅升級,第一鞋帶孔前方區域的鞋面強度(硬度)有顯著的提升,不過最主要的問題仍出在鞋身中段區域。即便加入了Flywire,但該區域的Flyknit鞋面仍舊偏軟,無法有效支撐鞋內雙腳,在啟動或急停的時候,會感覺到鞋面完全抓不牢你的雙腳,即便外底已經煞住(抓牢地面),雙腳仍在鞋內滑動,很遺憾KD11沒有解決前代就有的鞋面支撐問題。

因為中底設計偏厚、貼地腳感不佳的關係,因此整個底盤的穩定更顯重要,不過很可惜KD11並無Outrigger的設計,中底也沒有添加穩定片,只有外底橡膠材質延伸,將整個中底包覆住,提供少許的抗扭保護。

外觀看來,KD11筒身高度應可稱為「中筒」籃球鞋,雖然只有薄薄的一層Flyknit,至少多了一層的包覆,與腳踝完全裸露的保護度還是有些微的加強。但KD11對於腳踝保護最佳的設計還是在於腳後跟的穩定,從最外層的麂皮到內層的TPU,厚度與硬度皆充足,確實有做到支撐的效果,唯一要注意的是位於後跟的提拉環,在穿著時會摩擦、接觸到阿基里斯腱,建議要穿較長的襪子減少不適。

 

 

總 評(Overall):

KD11是一款性能極致「偏激」的籃球鞋,各項成績不是高分、就是墊底的分數,完全沒有所謂的「中間地帶」。而這次最大的賣點「React+Zoom」就我個人觀點看來是完全失敗的!比起Kobe AD NXT 360中底「React+Lunarlon」的各司其職,KD11簡單來說僅靠著全腳掌Zoom Air的「獨領風騷」,單就性能面來說,絲毫無法理解特別加入React的用意。

測試完成後,我可以理解為什麼今年NBA總冠軍賽Kevin Durant沒有提前換上即將上市的KD11,比起KD9到KD10的「小改款」,KD11在中底的腳感、反應比起前兩者實在差異太大,穿習慣了前兩者,需要一段時間來習慣、駕馭KD11。

 

 

【評分依序為S>A>B>C>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