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lay Thompson加入中國品牌第三款個人簽名鞋──KT3,是Anta重金挖角擁有14年adidas資歷的設計師Robbie Fuller所打造,確實讓人好奇「當東方品牌碰上西方創意」的設計,究竟會激發出怎樣與眾不同的火花。
重 量(Weight):
右腳單腳重374克,以低筒籃球鞋的標準來看算略為偏重了一點,主要是因為KT3 Low的雙層鞋面以及中底重量所導致。
抓地力(Traction):
KT3 Low本次選擇測試的「寒冰」配色外底為半透明橡膠材質,搭配類似指紋的螺旋條狀紋路。這樣的紋路同時具備了前後向、左右向和斜向,可以照顧到球場上各式腳步動作,KT3 Low的抓地力不但牢靠,更因為前、後腳掌的紋路設計相同而有足夠的穩定性,不會有多數籃球鞋紋路僅集中在前腳掌,造成前後抓地力不一致的困擾。
更出色的是,KT3 Low的外底橡膠材質不易沾黏沙塵,紋路之間的間隔很寬,即使在室外球場的小石礫也不會嵌入紋路縫隙間,是一款非常適合在各種不同類型場地實戰的籃球鞋。
緩 震(Cushion):
KT3 Low配置與高筒版本完全相同的「三密度」發泡中底,在Phylon中底的框架下,另外於前腳掌與後腳掌區域再分別放置不同密度的泡棉。
整體的Phylon框架密度調校的十分得宜,一踩上去可立即感受軟硬適中的腳感。雙腳分別對前腳掌與後腳掌加壓,可以感覺到前腳掌區域相對稍硬了一些,回饋感比較強烈;而在設計上較厚實的後腳掌區域則加入了偏軟的泡棉,整體減緩震度的能力要比前腳掌來得更為出色。

反 應(Responsiveness):
從外底就可發現,KT3 Low前腳掌與後腳掌之間的足弓區域僅有一小段相連(銀色TPU的位置),比起市面上大多數籃球鞋的「全掌設計」,更具有「前後分明」的感覺,對於變速跑動和切入啟動第一步所需的前腳掌靈活度、流暢度都有很好的表現。另外KT3 Low的前腳掌區域,無論是中底厚度及鞋型上翹弧度皆設計的恰到好處,明顯的貼地腳感又再一次加強了中底給予雙腳的即時反應能力。
包 覆(Lockdown):
KT3 Low是由全織物所打造的編織鞋面,並在鞋面中段區域的左右兩側加入開孔設計,從內層添加名為「A-WEB」的網布材質增加透氣度。KT3 Low鞋面織物質地屬於較柔軟的材質,並沒有再加入TPU細線或另外上膠處理,讓穿著者可以在首次穿著就體驗到強烈的「量身打造」合腳感覺。
包覆度,是我選擇撰寫KT3 Low而非KT3(高筒版本)的主要原因。在此之前曾試過KT3,但總覺得腳趾與鞋面之間有著不小的多餘空間;但在低筒版本Anta修正了這個問題,另增加了腳跟位置的填充物,讓KT3 Low格外貼合雙腳。
KT3 Low建議鞋友選擇原尺寸即可,一般來說中國品牌在版型設計上較偏向亞洲腳型,鮮少出現過窄的問題。不過腳型「過寬」的鞋友可能要稍加考慮,並不是因為版型問題,而是位於前腳掌外側,由中外底延伸至側邊的A-StableUP防側翻設計可能會有擠壓的狀況。
支 撐(Support):
全織物鞋面材質本身擁有不錯的支撐強度,但KT3 Low在腳趾上方、鞋面兩側等3個位置為增加透氣表現而採部分簍空設計,確實多少會影響鞋面的支撐度。不過KT3 Low位於前腳掌外側,由中外底延伸至側邊的A-StableUP,這個設計不僅加強了防側翻,也讓鞋內雙腳在活動時不至於向外側滑動。
除了筒身高度與高筒版本不同,KT3 Low另一項不同之處是改採「一體式鞋舌」的內靴式設計,雖然給予腳踝更加靈活的無拘束感,但也使得踝部保護更加不足。原先KT3高筒版本的鞋舌較厚實,而KT3 Low鞋舌變得很薄,且整個鞋套設計無法有效包覆住腳踝,造成踝部四周「非常空」,這樣的保護效果幾乎可用「微乎其微」來形容。
總 評(Overall):
Anta真的非常重視Klay Thompson的簽名鞋款,筆者從KT1開始一路穿到KT3,整體做工與質感逐年飛躍式的提升,到了這一代更可稱為「巔峰之作」!不僅外型出眾、沒有一絲最讓人詬病的抄襲感,中底三密度差異的實戰回饋感更是讓人愛不釋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