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季後賽期間,Kevin Durant個人簽名鞋終於邁向指標性的雙位數──KD10。不僅最終協助他拿下生涯第一座總冠軍、更贏得了Final MVP的獎項。究竟這款與前代KD9十分相似,卻對Durant籃球里程碑極為重要的波鞋,在性能上有什麼獨到之處呢?
重 量(Weight):
右腳單腳重369克,以低筒籃球鞋的標準雖然數字並不突出,不過覆蓋全鞋面的Flyknit非常輕盈,重量多集中在中底、外底,實際穿著的感受比起儀器測量出來的數字還要輕。
抓地力(Traction):
KD10外底紋路由多個同心圓組成,從前腳掌至後腳掌都是相同樣式。實測時,KD10的抓地力表現並未達到隨煞即停的高標水準,尤其在測試如急停的前、後向動作,偶發性會出現零星的滑動,且外底紋路與地面接觸幾乎沒有新鞋常有摩擦聲響,整體抓地力在乾淨的球場還算OK,但沒有特別讓人印象深刻的優點。
不過,當你到室外或沙塵較多的球場,KD10的抓地力會下降非常多,雖然本次測試的”BHM”配色是採用比較不黏的橡膠外底,但沙塵仍輕易地附著在外底同心圓紋路的線條上,打滑的程度與乾淨的室內木板場地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緩 震(Cushion):
KD10配置與KD9相同的全腳掌可見式Zoom Air,並在前腳掌的位置分為兩段,以導管連通前、後段氣室。雖然使用相同樣式的Zoom Air,但KD10在前幾次穿著的氣墊腳感遠不如KD9帶來的驚艷,更精確來說應該用「硬韌」來形容。不過隨著穿著次數增加,Zoom Air的飽滿柔軟感會逐漸提升,但可能是中底材質密度調整的影響,一直到測試後期仍無法達到前代的優異水準。
KD10雖然與KD9採用相同形狀、面積的Zoom Air,不過KD10將前、後氣墊連通的導管加粗,改善了前代最讓人詬病的「斷管」耐用問題。
反 應(Responsiveness):
雖然稱為「全腳掌Zoom Air」,但精確一點來說應該是「前、後氣室相通的全腳掌面積Zoom Air」,在氣室相通(即導管)的位置將氣墊與外底分割,有一點Nike Free的味道,提升啟動時腳趾(前掌)的貼地腳感與反應速度,當然也有一部分也要歸功於KD10整體Zoom Air前端薄、後方增厚的設計。
包 覆(Lockdown):
KD10的鞋面完全以服貼的Flyknit編織材質打造,加上獨特的鞋帶系統設計,將鞋帶孔配置於接近中底的位置,增加鞋帶覆蓋腳背的面積,也更能配合不同腳背高低的穿著者。
KD10鞋舌雖然較有彈性,但材質明顯比起鞋面其他區域要薄,當鞋帶繫緊時,很容易產生鞋帶壓迫腳背的不舒服狀況,因此如何繫鞋帶也成了KD10的一大學問。建議各位務必將鞋帶重新再穿過一遍,並且配合鞋舌一格一格的「橫條溝槽」,一個溝槽在鞋舌位置僅擺放一條鞋帶,不要在鞋舌區域讓鞋帶「重疊交叉」,就能綁到最緊同時改善壓迫腳背的問題。
KD10又回到標準的Kevin Durant腳型,無論是不是大中華區的EP版本(Engineered Performance)都是偏長的版型設計,因此建議腳型一般與偏瘦的鞋友挑選小半號,可以達到KD10最強、近乎0多餘空間的包覆效果。腳型偏寬的鞋友則建議先從原尺寸開始試穿,但需考量腳趾前方的多餘空間;如果原尺寸的兩側壓迫感仍太強則建議放棄KD10,因為大半號過長的鞋型與多餘空間會衍生後續運動時的安全問題。
支 撐(Support):
KD10為貨真價實的Flyknit鞋面,質地柔軟不像Kobe 11加入TPU細線導致鞋面過硬,但也可能是這樣的原因導致KD10的鞋面支撐出現很大的問題。無論是切入或防守橫移等動作需要腳部瞬間水平向施力的時候,鞋面的強度沒辦法第一時間支撐、固定住雙腳,會感覺鞋內的腳掌彷彿被水平向「甩」出去一樣。
而腳踝部分,則是另一個大問題。基本上KD10完完全全就是低筒設計,鞋領的部分又為了增加貼合以及改善前代KD9很難穿脫的問題,將此處增加彈性以及較薄的方式處理,實際穿著起來就僅有「兩塊布」前後貼住皮膚的感覺,腳踝僅有後跟的內藏式TPU帶來保護。
總 評(Overall):
延續前代KD9讓人又愛又恨的中底配置,但在耐用度上進行了改良,KD10之於KD9比起其他KD簽名系列,給人一種實質改變不多的「小改款」感覺。雖然在不漲價的前提下改用更奢華的全鞋面Flyknit材質,但考量到籃球鞋最重要的安全性與抓地力,我個人更偏好也更推薦KD9整體協調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