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鞋款─Nike Kobe AD Mid “Grey Snake”】

縱使Kobe Bryant已從NBA退役了,但他的「曼巴精神」依舊透過波鞋從球場延續下去。而本季Nike以他命名的鞋款「Kobe AD Mid」,從體能勁爆全能的Giannis Antetokounmpo、白人射手Kyle Korver到身高5尺9吋的控衛Isaiah Thomas,究竟它有什麼樣的本事與魔力,讓三名球風截然不同的球員不約而同的挑選它做為腳下戰靴…

 

 

重 量(Weight):

右腳單腳重355克,雖然這次名為「Mid」的中筒設計,但重量比起先前部分Kobe系列的低筒作品還要出色,很大一部分可以歸功於很薄的麂皮鞋面。

 

 

抓地力(Traction):

Kobe AD Mid外底以半透明橡膠材質,搭配斜向且排列十分密集的刀鋒型紋路,前腳掌前端區域的紋路甚至與Kobe 10有些相似。當你首次換上它,可以很輕易的以外底與球場地面發出「嘎」的急煞聲響,也可感受材質稍黏的外底「緊咬」地面的扎實感,而且整體抓地力非常一致,不論前、後腳掌都有很好的表現,若都在乾淨的室內木板場地穿著,Kobe AD Mid可稱得上今年度(NBA 2017-18球季)抓地力最強的球鞋之一。

當然,大部分的鞋友打球還是以室外場、沙塵較多的場地為主,這也是Kobe AD Mid最難忽視的缺點。黏膩的外底橡膠材質加上紋路樣式的設計,使得Kobe AD Mid彷彿變成「吸塵機」,外底變髒的速度十分驚人,也造成抓地力衰退開始出現頻繁的小滑動狀況。

 

 

緩 震(Cushion):

雖然和前代Kobe A.D.一樣配置全腳掌Lunarlon中底及後腳掌的Zoom Air,但整體性能、腳感比起前作要突出許多。後腳掌的Zoom Air無論厚度、面積都有增加,首次穿著就能體驗到Zoom Air最讓人喜愛的豐盈飽滿,不需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

全腳掌Lunarlon雖然減緩震度的能力遠不如後腳掌的Zoom Air,但它獨有微硬的「回彈」特性不僅提供腳掌前、中兩個區域足夠的緩震表現,更突顯後方巨型Zoom Air的柔軟。

 

 

反 應(Responsiveness):

搭載全腳掌Lunarlon最重要的一點,它比起Zoom Air更能藉由材質本身的彈性輔助提升穿著者啟動第一步或起跳兩種動作的發力過程流暢度。Kobe AD Mid雖然中底的厚度並不薄,意味著貼地腳感並非頂尖,但靠著本次偏硬的Lunarlon讓整體反應速度更加強烈。

 

 

包 覆(Lockdown):

Kobe AD Mid市售的配色多以麂皮做為鞋面材質,雖然不是嶄新的材質,但靠著多達7對密集的鞋帶孔Flywire以及十分輕薄的鞋面給予腳背位置(鞋身中段)很好的貼合包覆感;至於腳踝則靠著「Mid」的中筒設計和兩側厚實的內襯填充泡棉,也能達到水準以上的固定與安心感。

不過,Kobe AD Mid在前掌位置設計出了一些問題,因為它的第一鞋帶孔設置的太靠近腳背,造成麂皮鞋面與腳趾之間會有明顯的多餘空間,並且在腳趾彎曲時會感覺到麂皮無法順著腳型造成異物感。另外最上層鞋帶孔恰好位於腳踝的位置,但Kobe AD Mid的鞋舌設計上較薄,若習慣將鞋帶繫得很緊,鞋舌位置也會出現明顯卡腳的不舒適感。

至於尺寸挑選,這次也是一大學問。Kobe AD Mid大中華區EP版本(Engineered Performance)與美國、歐洲的版本(鞋盒無EP字樣)尺寸差異很大。EP版本在前楦部分又寬且偏長,建議選擇小半號達到最佳的穿著體驗,即便腳掌偏寬的朋友也可試試小半號。若是無EP字樣的版本,整體版型較偏向窄版,建議一般腳型的鞋友選擇原尺寸;腳型偏寬的鞋友則建議直接放棄,若大半號則會讓前段提到的麂皮異物感更加強烈。

 

 

支 撐(Support):

鞋面材質雖然採用又薄又軟的麂皮,但是在大部分的區域加入了Flywire以強烈的包覆增加支撐強度,整體鞋面的支撐保護有達到及格左右的程度。至於中底與外底部分,Kobe AD Mid則使用了近期越來越少見的碳纖維中底穩定片,及外底前端的Outrigger一同增加落地穩定性和抗扭支撐。

腳踝的部分主要還是靠踝部兩側的填充物從包覆方面著手,穿上Kobe AD Mid很明顯得不會讓腳踝裸露在外,這是低筒籃球鞋怎麼樣也無法達到的「保護」和「安心感」。另外位於腳跟處的穩定裝置除了外層的發泡材質,內層還添加了TPU穩定片達到雙層材質的支撐效果。

 

 

總 評(Overall):

逐一檢視Kobe AD Mid每個評分項目的表現,它可以稱得上是一款出色的「redeem」作品,在前作Kobe A.D.讓不少人對Kobe退休後的簽名系列開始失望的時候,成功的性能面扳回一城。

不過,也可能是太急於挽回顏面的關係,導致Kobe AD Mid整體給人一種「安全牌」的感覺,無論各方面的設計都沒有新的巧思、素材或科技,若以「Kobe」的標準看來,真的略顯得平凡了一些。

 

 

【評分依序為S>A>B>C>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