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Under Armour的團隊籃球鞋款(Team Model),相信大家第一時間都是想到Stephen Curry先前所穿過的ClutchFit Drive系列。不過今年在NBA幾位品牌簽約球員Will Barton、Josh Jackson、Dennis Smith Jr.等人腳下的選擇,可能讓你大吃一驚…
重 量(Weight):
US 9號單腳重343克,從去年的Charged Controller到Curry 4、Curry 4 Low等使用大面積編織鞋面的款式在重量表現皆非常突出。
抓地力(Traction):
外底採用全腳掌魚骨紋路,基本上「魚骨紋路」(又稱人字紋)就是抓地力優異的保證,測試過許多籃球鞋,只要以此類紋路打造的球鞋從未讓人失望,不大需要擔心滑動的狀況產生,如果你的力量或場地狀況足以讓Heat Seeker煞不住,相信我,其他的鞋款也無法給你滿意的結果。
另外,Heat Seeker外底紋路之間的間隔大且深,阻絕了多數沙塵沾黏的機會,即便在室外球場多次測試,依然擁有與乾淨室內木板球場相差不遠的穩定表現。
緩 震(Cushion):
Heat Seeker採用全腳掌EVA中底,包圍後腳掌Micro G的雙緩震材質,配置方式與同門的Drive 4完全相同。
別期望EVA帶來多優異的緩震性能,因為這項材質已在各品牌間「用之有年」,它的優點著重在快速反應上,因此整體腳感偏韌一些,但不到「死硬」的程度,對於打法偏切入、體重較輕的球友來說還算堪用;但換作體重較重或打法較具爆發力的鞋友來說就十分不足。
而這回的雙材質緩震在剛開始測試時的作用其實並不明顯,後腳掌的Micro G由於被EVA包覆住,要經過一段時間擠壓後(也就是穿著達一定時間)才會感到後腳掌的減緩震度能力逐漸提升。
反 應(Responsiveness):
Heat Seeker整個中底EVA材質的厚度拿捏相當理想,若太薄則會喪失大部分的前腳掌緩震能力,我認為Under Armour在鞋款平衡度拿捏這一塊處理得十分出色,雖然貼地腳感並非頂尖水準,但靠EVA素材本身的韌度創造出不錯的反應流暢性,讓雙腳力道能直接的傳遞至地面。
包 覆(Lockdown):
去年UA推出的Charged Controller雖然採全鞋面編織結構,但Threadborne鞋面過於緊實,無法發揮針織鞋面100%的優點。這一點在Heat Seeker獲得了改善,鞋面材質採整片式engineered knit,素材本身的貼合度、延展性、質感都是頂級水準。
首次套上Heat Seeker帶來最大的驚喜是「非常方便穿脫」!近幾年推出的編織鞋面籃球鞋大多將鞋領設計得很窄又缺乏彈性,總是要「硬塞」、「硬扯」才能完成再簡易不過的穿脫動作。
雖然給予Heat Seeker鞋面材質很高的評價,但它的版型設計對於腳型普遍偏寬的亞洲人較不友善,在明顯偏長的設計下,卻沒有同步增加寬度,甚至在足弓的部分有些略窄,造成尺寸選擇上的難題。經過各類型厚度的球襪交叉搭配試穿後,個人還是建議以原尺寸為主,但腳的食指、中指前方會出現不小的多餘空間;若改小半號,則兩側中底延伸的部分會壓迫腳趾,除非你的腳型偏窄,否則完全不推薦這個選項。
支 撐(Support):
首先,Heat Seeker的針織鞋面支撐強度非常足夠,無論透過觸摸或實際穿著都能感受到鞋面給予的保護效果。另外還有中底向上延伸「托」住腳掌的設計、可見式TPU穩定片,及外底的Outrigger都有顧及到籃球運動所需的防側翻與底部(中底+外底)的著地穩定性。
當然,從外觀你就能一眼看出Heat Seeker屬於低筒設計,也擁有低筒鞋天生最致命的缺點──「腳踝支撐」。雖然一再強調鞋面針織材質的優點,但它缺乏了內襯填充物讓鞋領整個緊貼住腳踝,在有些微空隙的情況下,整個踝部可說僅靠後跟面積較小的TPU給予支撐。
總 評(Overall):
鞋面材質無疑是Heat Seeker最討人喜愛的優點,全針織鞋面就連品牌最頂級的Curry 4系列也沒有這等待遇,且整雙鞋在性能的平衡性上拿捏得宜,並沒有為了過度追求單一性能的極致而過度犧牲其他必要的設計。比起其他品牌同一年度的團隊籃球鞋,我認為Heat Seeker是較佳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