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der Armour自從推出Curry簽名系列以來,期間從未中斷過低筒版本的開發。如今「Low」系列也邁入堂堂第四代,可別以為Curry 4 Low只是一雙降低筒身的正代附屬品而已…
重 量(Weight):
US 9號單腳重309克,僅比高筒版本的318克稍微輕了一些,主要原因在於Curry 4 Low不只是單純將筒身變短,連同材質、設計也有些微不同,所以重量差異較不明顯。
抓地力(Traction):
與高筒版本同樣使用設計靈感來自重力波(gravitational waves)概念打造的外底紋路。這回測試的“Nothing But Nets”與前次測試高筒“More Magic”皆為半透明橡膠材質,但不同的是Curry 4 Low的外底材質黏性較高,即便只有短暫穿著,外底的沙塵附著程度非常驚人,比起高筒版本更需勤勞擦拭,不過兩者的抓地力表現皆屬高水準,基本上在一般基本在籃球運動所做的動作都不會產生打滑、滑動的問題。
緩 震(Cushion):
除了外底,Curry 4 Low的緩震配置也與高筒版本完全相同,採用貼地感極佳的EVA發泡中底,但對於跳躍落地時產生減緩震度的效果就不是那麼理想。中底的厚度配置是與高筒版本完全相同,但奇怪的是測試過程未出現高筒版的前腳掌較有感、後腳掌較差,兩處緩震不一致狀況,低筒版本兩者的平衡拿捏相對較為出色。
反 應(Responsiveness):
這個部分無論材質、性能,低筒與高筒版本皆完全相同。Curry 4 Low中底同樣採「前低後高」的厚度配置方式。跑動以及運球起動時,前腳掌近乎貼著地面的腳感保證會讓喜愛切入的鞋友滿意;或你是個時常需要急停跳投的射手,Curry 4 Low的中底也能讓穿著者第一時間感到很好「施力」,不會有腳部力量被過厚中底所抵銷。
雖然Curry 4 Low在中底配置犧牲了大部分的【緩震】,卻大幅在整個反應上大大加分。
包 覆(Lockdown):
以筆者的經驗來說,Under Armour在製作低筒籃球鞋是目前市場上最具誠意的,除了不會刪減中底配置之外,鞋面材質的調整也是一大因素。
本次Curry 4 Low與高筒版本最大的不同就在鞋面素材上的變化,先前評測的高筒版本是以鞋舌四周的針織材質搭配環繞於外側質地較硬的人造皮質;但低筒版本則是擴大了針織材質的面積,並搭配前方的麂皮材質。
特別要注意Curry 4 Low與高筒版本在尺寸上的挑選有蠻大的差異,由於鞋面材質的變化以及腳跟內襯的填充物雙重加持下,會讓穿著者感到異常的緊,且腳趾幾乎要頂到最前方。筆者偏好穿著貼合程度較佳的感覺,因此還是挑選原尺寸,但改穿較薄的籃球襪,一段時間後即可適應;若鞋友希望在長度上能有些空間,則可以直接從大半號開始挑選。至於腳型較寬的鞋友,別懷疑請直接考慮大一號的尺寸。
支 撐(Support):
首先要跟各位強調,鞋款所提供的優良支撐與保護,有一大半取決於穿對合適的尺寸。就我所知,多數鞋友因為不喜愛太過合腳的「拘束感」,而習慣性挑選較大(長)的尺寸穿著。
Curry 4 Low屬於務必要嘗試到恰好合腳、不留一點空間的實戰鞋(但不會緊到不舒服為前提),因為它所提供的保護幾乎全部依靠鞋面的針織材料,這類型素材與常見的與皮革或fuse不同,雖然質地柔軟,若尺寸挑選得宜就會發揮強大的保護作用。不僅如此,Curry 4 Low在針織鞋面下方多加了一層與後跟(本配色為網格狀)相同的人造皮質增加支撐,另外高筒版本所擁有的鞋面外側以及中底TPU穩定片,低筒版本一樣都沒有減少,很難想像這麼輕的一雙鞋,卻能在鞋身的支撐上做到如此趨近完美。
當然,即便鞋面做得再完美,腳踝部分的保護依然是低筒籃球鞋的最大致命傷。基本上Curry 4 Low的鞋領剪裁是將踝部完全露出,僅靠後跟處的兩塊內襯填充物支撐阿基里斯腱(Achilles’ tendon)。
總 評(Overall):
想必鞋友最後一定想問,高筒or低筒?有別於眾多品牌「降低筒身+閹割中底」的製作低筒籃球鞋模式,你可以用更少的預算,買到比高筒版本更佳、更頂級的鞋面材質,當然雖然缺少了腳踝保護這項低筒鞋的「原罪」,但我更喜愛Curry 4 Low填滿雙腳的緊實包覆感以及誇張的輕量化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