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ul George去年正式推了個人首雙簽名鞋PG1,聲勢及銷量的亮眼程度不輸給同門的Kyrie系列。不僅如此,許多品牌簽約球員在NBA賽場也換上PG1,用行動表達對此系列性能的肯定。而做為Nike 2017-18球季壓軸的鞋款,續作PG2能否維持前作的高話題性?
重 量(Weight):
US 9號單腳重375克,PG2無論是前腳掌Zoom Air或是鞋面網布+麂皮的材質都和PG1相同,因此整體重量的數據變化並不大。
抓地力(Traction):
PG2外底紋路採用名為「Cymatics」(音流學)的樣式,是一種以聲波透過介質震動所形成的幾何圖案,簡單來說這次外底以排列密集帶有弧度的線性紋路構成。在一開始實戰就能發現PG2的抓地力並非頂級水準,沒有一種外底「緊咬」住地面的感覺。雖然它沒有「隨煞即停」的能力,不過整體來說表現十分平穩,前後向的抓地力優於左右橫向,測試期間曾有零星幾次防守橫移時打滑的情況發生。
這次無論OKC的“Home Craze”或明星賽“Palmdale”配色所用的橡膠質地明顯偏軟,加上紋路的線條非常細薄,在室內球場首次穿著就有明顯的磨損痕跡,若要穿到室外球場征戰的鞋友需考量耐用度的問題。
緩 震(Cushion):
PG2和一代相同,採用前腳掌Zoom Air搭配全腳掌的Phylon中底。從外底即可很清楚看見Zoom Air的位置與面積。比起前作,PG2做了一些緩震方面的升級,將前腳掌Zoom Air增厚至「10mm」,筆者為了測試這次升級是否「有感」,特別先換上PG1再換上PG2,立刻可以感覺出兩者氣墊豐盈的差異。
不過上述僅限於同樣PG系列互相比較,PG2整體緩震來說還是不太充足,前腳掌10mm的Zoom Air僅在剛穿上時較能感覺到氣墊的回饋感,實際在測試、實戰時,其實較像僅搭載全腳掌Phylon而已,後腳掌減緩震度能力的不足依舊非常明顯。
反 應(Responsiveness):
這個項目應該是PG2改善最多的地方了!前代PG1在實戰時,穿著者會很明顯地感到中底很厚,有種雙腳被「踮起」的感覺;而新作PG2將前腳掌周圍的Phylon變薄、整體前腳掌設計的弧度恰到好處,貼地感增加了當然讓穿著者的第一步更加俐落。
包 覆(Lockdown):
PG2移除前代非常醒目的前腳掌黏貼帶,改以同樣是Flywire系統的「Dynamic Wings」(第一、二鞋帶孔位置),雖然設計師Tony Hardman表示這樣會提升PG2的包覆,但實際上卻沒有前代來得出色。先別誤會筆者的意思,雖然不比PG1完美表現,但PG2使用的網布與內襯的設計依舊十分貼合雙腳,只是沒有PG1整個鎖住前腳的強烈牢固感。
特別要注意,腳踝區域的包覆是PG2非常明顯的缺點,雖然鞋領(Collar)加高了,但實際上因為填充物擺放的位置,讓PG2穿起來「空空的」,設計上有種「頭重腳輕」的感覺,雖然前、中段區域的包覆非常好,但到了踝部卻讓人有些失望。
PG2版型是標準Nike原尺寸大小,稍微修正了PG1偏窄的問題,腳型偏寬的鞋友建議可將鞋帶整條取出再重新穿過,將前方「Dynamic Wings」區塊的第一、二鞋帶調整鬆一點即可。
支 撐(Support):
PG2與前代同樣都是使用網布鞋面,不過這次材質用了密度較高的網布加強了強度。另外第一、二鞋帶孔區域的「Dynamic Wings」,雖然包覆感不如PG1優異,卻同時強化了內、外兩側的支撐強度,不像一代的黏貼帶造成內側強、外側弱的不均衡差異。當然還有外底延伸的Outrigger設計也讓整體底部的穩定性不容忽視。
不過踝部的支撐可能是PG2一大致命傷,除了前段【包覆】提到的貼合度不足,同時腳跟的內藏式TPU穩定片面積也不足,僅靠最外側的網布鞋面提供保護。
總 評(Overall):
做為Nike定價最親民的簽名籃球鞋,PG2有著符合身價的實測水準,不過整體來說本次二代主打與強調的幾項「升級」,卻沒有明顯的性能突破,筆者不會用「失望」來形容它,但更期待Nike日後有更多實質上的改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