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們在衡量球員的得分效率時往往只依賴命中率(FG%
但慢慢有人發現,FG%並不能夠正確的反映球員的得分效率,
今天筆者為大家介紹[真實命中率](True Shooting Percentage),一個比較進階的數據,
不過在談真實命中率前,讓我們先探討一下,FG%
FG%沒有把三分球和兩分球的分別計算在內。
無錯,你可能說,這只有一分的差別,不要這樣計較好不好?
但你看畢了我舉的例子,你就會明白中間的分別可大。
球員A和B,都是起手10次中了4次,大家FG%都是40%。
但原來球員A起手的位置都係三分線內,所以他總得8分;
從另一個例子看,假設這個球員有10次起手機會,
三分球的效率從設定的一刻開始就是比兩分球的高,
這就是差距。
FG%沒有把罰球計算進去。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到,如果球員起手被犯規,
所以Jimmy Butler在情人節比賽中,雖然起手10次只有2球命中,
另一個問題是,罰球其實是一個進攻回合的終結,
而引致這情況發生得最多的,當然就是臭名昭彰的Hack戰術了。
我們看一看這真實發生過的例子:
2015年11月30日,DeAndre Jordan 有6次起手,中3球,FG 50%,得分18。
FG 50%,是不是有效率?用傳統方法去看,
再看一看,起手6次得18分,更是高效!平均每次起手有3分,
對數字敏感的讀者看到這裡可能已經覺得不對勁,
原因就是Hack,DeAndre Jordan整場賽事不停被Hack,所以總共射了34球罰球,
真實命中率(True Shooting Percentage)的設計原意,
算式是從Wiki中直接抄出來的:
這個算式中有一個假設和一個指標:
假設:每個罰球是等於0.44個球權。
最主要的原因是,除了起手博得犯規有兩球罰球外,
指標:每個球權可以換來2分的話就是100%。
以球員來說,今年NBA的平均TS%在55%,即是說55%
我們回看剛剛DeAndre Jordan 的例子,他當日6次起手加34次罰球,即是總共得到了18分,
當然TS%並不是萬能,也一定有他的問題,以下就列舉幾項。
(1) 很難解釋
對,
(2) 十分依賴起手量來作把關
相信大家都有試過去打球的時候,下場第一個三分就命中了,
所以如果我們去搜尋今年TS%最高的NBA球員,
正因如此,TS%
這個是真的數據,但這句子沒有告訴你的其他真相是:(1) 場均起手20次的球員只有4位;(2) Russell Westbrook的TS%是54.4%,在聯盟中算正常水平,
所以讀者們在轉貼這些數據前務必要先自我求證一下,
寫了這麼多,相信大家應該開始明白TS%的意義和用途吧。
想知道聯盟眾星中,誰的TS%最好嗎?
而在這兩年聯盟興起的三分雨,又和TS%的冒起有關嗎?
現在先賣個關子,大家留意下一章吧!
筆名:一粒雷粉
作者簡介:用腦袋看球,用數據說話,用心撐西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