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些年前,NBA球星多將低筒版的簽名鞋作為場外休閒穿著,擔心低筒鞋款無法負荷正式賽場上的移動速度及高強度碰撞。不過,拜科技日新月異所賜,以現今的製鞋技術,即便降低筒身高度也可從其他面向加強鞋子的保護支撐效果。UA CURRY 2 LOW不論鞋面、中底材質、外底紋路都和高筒版的CURRY 2極為相似,除了希望低筒版可以維持相同評測水準外,更期待能有青出於藍的表現。
重 量(Weight):
US9號右腳為353克,CURRY 2 LOW和CURRY 2使用同樣的中底、外底,由於高筒版本的輕量化就已經做得很好,所以兩者重量並無明顯差距。
抓地力(Traction):
外底維持與CURRY 2相同的多向性魚骨紋路,橡膠質地小幅加強,比高筒版更硬一些,抓地力沒有太大幅度的變化,依然表現優異,但易沾黏沙塵造成抓地力不穩的困擾仍未改善。
緩 震(Cushion):
中底延續CURRY 2的CHARGED緩震材質,腳感、減震能力無明顯變化,CHARGED中底著重於較佳的反應表現,對於衝擊的減緩較果不如同品牌的Mircro G。
反 應(Responsiveness):
CURRY 2 LOW並無改變中底的材質,憑藉著CHARGED中底採前腳掌較薄、後腳掌較厚的配置方式加強貼地感,與CHARGED的高回彈特性交互作用下,給予雙腳極佳的反應速度。
包 覆(Lockdown):
由第1鞋帶孔前方的字樣可得知CURRY 2 和CURRY 2 LOW皆使用SpeedFoam材質,不過兩者覆蓋的面積範圍不盡相同,高筒版本的前半段鞋面為合成皮革,後半段才是SpeedFoam;而低筒版則幾乎全鞋面使用SpeedFoam材質,僅在腳踝周圍改以類似潛水衣、護具的彈性材質。
不光是調整材質,CURRY 2 LOW更進一步修正版型,低筒版本的鞋面更加貼近腳趾,全鞋包覆明顯提升,前腳掌不再有過多的空間。強烈推薦穿著原尺寸,且極度不建議挑選大半號,後段的彈性材質包覆較差,若因顧慮前腳掌過緊、腳型不合的情況下而挑選較大的尺寸,將導致踝部的包覆更雪上加霜。
支 撐(Support):
腳後跟穩定裝置、中底穩定片、外底outrigger這些提供保護穩定的設計與CURRY 2完全雷同,由外觀看來,或許大家會認為高、低筒兩者差異最多的是腳踝支撐,但其實不然,鞋面支撐才是兩者最大的不同,CURRY 2 LOW主要依靠良好的包覆提供保護效果,可惜SpeedFoam鞋面強度較差,不如高筒版本的合成皮革。
總 評(Overall):
保護能力,是低筒鞋款遭受最多質疑的地方,但筆者從不認為低筒鞋的保護支撐一定較差,若非CURRY 2 LOW鞋面材質調整,高、低筒兩者間的腳踝保護能力其實不分軒輊。當然,目前市面上仍有許多品牌在設計低筒版的鞋款時,不僅單純調降筒身高度,更大幅刪減科技,導致這些安全性的質疑聲浪從未停止過。
非常欣賞Under Armour對於CURRY 2 LOW的調整,不但原汁原味使用CURRY 2的鞋墊、中底、外底,並修正高筒版包覆上的缺點,也是少數讓筆者認為比起自身高筒版本更加優秀的低筒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