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想在進入決賽圈才寫篇稿子褒揚她們過去一年的艱辛付出,沒想到在小組賽飲恨收場。這是意料之外的事,也是意料之內的事。她們在小組賽中遇上了去年的「季軍」,首三節打個勢均力敵,末節因體力不繼和板凳力量薄弱,加上心理質素和基本功等各個不利因素的暴露,最終要帶著不忿離開球場。挫敗使人成長,爭取次名出線的賽事變得異常重要,對手實力亦屬八強級別。然而,上場的經歷使她們變強了,由首三節的遙遙領先,至最後一分鐘,大家仍是平手,結果輸3分,輸在一次兩次三次的不小心。二十幾個女生,在球場上哭成淚人,這或許就是成長中的眼淚。
去年的秋天,成立了一年的女籃終於可在新學年進行「選拔」,師生主動宣傳和招攬學員,吸引不少中一生報名參加,女籃人數增至25人,若以一個組別(丙)來說,這是個可觀的數字,有得有失。得的是練習賽有不同的陣容配搭,多了競爭,中一生的實力瞬間提升;失的是無暇鞏固基本功和「拔尖補底」。
半年過去,晨操、午間友誼賽、放學常規練習、友校練習賽,造就校園誕生一股主流文化,當球場不再是男生的「專利」,而女生又敢著住校裙於小息與男生「鬥波」,以致代表自己的社出賽,學業成績又不遜色於人,她們的行為在我看來,是一場「革命」,是「動靜皆宜」的代名詞。一方面要顧及學業,另一方面又要堅持練習,這需要很強的意志力和熱愛籃球的心,她們做到了。無可否認,筵席總有聚散,悲歡離合在所難免,少女心事、是是非非總會出現,但一踏上籃球場,大家就是一個團隊,代表著同一間學校。
今年的學界賽是她們人生中最後一年的「C Grade」,是其中一位學員移民海外的告別賽,是留下了遺憾。不過,恰巧就是這份遺憾的存在,才使人領悟到籃球背後友誼的可貴,更加不想輕易放棄「鍾意打籃球」這個夢想。
現在只是夢想的起點,為了迎接七月的「台灣籃球之旅」,大家還是收拾心情,考好期中試,用眼淚為「復活」注入新的靈魂。加油!衰女們!(正義反說)
作者:傻強
作者簡介:將軍澳某間中學中文科老師,熱愛籃球,受男兒當入樽櫻木花道的影響,在籃球場上散播熱情,前年首次成立女子籃球訓練班,主動出擊招攬隊員,成功將籃球興趣注入這班女生的血液當中。他說:帶籃球比自己打籃球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