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述恩師一些值得效法的地方,全是最初接觸他的感覺,其後雖然筆者再沒練習田徑,也間中見到恩師,甚或聽聞他的瑣事,當中還有五點當教練可以借鑑之處:

1. 比喻貼切
筆者曾問恩師,體能及技術何者較重要:他說兩者必須相輔相成,就好比搓湯糰,原本花了一定時間弄得個直徑一吋而渾圓的,體能加強了,就如再添一些麵粉,必須重新再搓至滾圓,技術進步了,又如再添另一點麵粉,又要再次搓弄。以短跑為例,跑手成績本已不錯,現在體能改善,肌肉增強,跑姿難免僵硬,要學會以當時的體質體型放鬆去跑,總之周而復始就是了。說回籃球,等同近期一名年青球員問到肌力增強了,跳投準繩度變得不穩定,如何改善?我說跳得高了,順勢投射,力度自然過猛,如能掌握在身體升至最高點,甚或稍微下降之際,純以上肢參與投射,那不就易於控制了麼?(當然滯空時間過長,讓防守者可移位封蓋,是另一考慮,在此並不細表)

2. 教打節奏
由於筆者隨恩師練跨欄前,從未作短跑訓練,雖具不俗爆發力而步頻並不理想,也沒概念如何改善,此時恩師著小寶口中唸:「得、得、得、得、得 (dark, dark)」而同時留意步頻,需要加速的地方便將「得、得」之間停頓時間縮短,久而久之,已能逐漸掌握,而那時已可在心中打節奏了。回想籃球技術中的走籃,球員大多將上籃前的兩步拉長,一則收慢速度確保投中,二則為了主動借身體接觸(dip the shoulder)而做到「進算加一」(and one),可是這樣做便將上升的動量減弱,所以筆者先自行學會加快最後兩步的節奏而在高點放籃甚至灌籃,然後教授球員藉打節奏學會有關技術。(究竟走籃宜放慢還是加快須視情況而定,但兩者也懂當然最理想)

3. 因材施教
恩師對田徑訓練當然甚有心得,但他仍不斷思索如何令運動員再進一步,對不同體型的運動員他會安排不同的訓練手段,不會千篇一律。 曾聽聞有名成績不俗的跑手,當恩師加大訓練強度,該名跑手便會頭疼,恩師除瞭解跑手有否做好作息外,也反思如何調整訓練計劃,無怪乎近年見到恩師門下不同體型的跑手,成績也突飛猛進,希望籃球同工也會因材施教,別墨守成規。

4. 目標遠大
恩師麾下的運動員,無論在學界、公開賽甚至國際賽迭創佳績,但他仍然孜孜不倦,希望跟門生更上層樓,他甚至以取得世界冠軍來激勵自己及運動員。跑手的個人成績現階段不及其他隊伍,恩師便在配合上跟他們下苦功,所謂未能力敵,便靠智取,希望籃球同工,無論帶強隊抑或弱旅的,也勿原地踏步,跟球員一起打拚,將目標定得更高!

5. 桃李滿門
恩師當教練多年,門生自然不計其數,或許一些籃球同工也教過不少球員,但能做到恩師跟門生亦師亦友的關係真的不多,老師的亦嚴亦慈,誠心啟迪,學員的潛心苦練,以報知遇自然是箇中關鍵,而當年幾位門生已成為今天獨當一面的教練,薪火相傳,筆者自然想起美國殿堂級教練Mike Krzyzewski (Coach K),他雖然帶領杜克大學歷年在NCAA取得佳績,麾下也出過不少躋身美職的選手,但一個大學教練能在近年助數支夢幻隊在國際賽奪標,加之不少美職球星也望能當K教練的球員為榮,可見是否好教練,球員心中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