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香港男子籃球,大家可能還可以隨口說出幾位本地球星的名字;但對於香港女子籃球,大家的認識又有多少呢﹖而香港女子籃球在亞洲的水平又是如何﹖早前本地女子籃球界代表卓婷,遠赴台灣綠島參與了一個大型的1 on 1籃球比賽,更歷史性地殺入決賽。雖然於決賽上敗給來自俄羅斯的選手,屈居第二,但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的好手,依然能取得如此佳績,可說是為香港人爭了一口氣。
說起「卓婷」這個名字,大家可能有點陌生,因為始終女子籃球在香港並不算很流行。但其實卓婷「大有來頭」,她是香港女子籃球隊球員之一,效力於香港女子甲組聯賽的福建隊。去年卓婷更為香港中文大學贏得大專盃的冠軍,也是今年極力誌舉辦的「極力誌大專 vs 學界女子籃球All Star Game 2014」的MVP。她更曾獲得中銀香港傑出運動員選舉的「最具潛質運動員」。
卓婷雖然最終在1 on 1比賽中落敗,但她亦不忘從中學習。卓婷指出,自己的優勢是「First Step」較快,突破的速度較其他球員快,因此運球切入上籃較其他球員更為容易,加上切入上籃的命中率會較外投更高,所以她以此作為主要得分手段。不過當她去到決賽時,這個方法便行不通了。

卓婷指出:「決賽的對手來自俄羅斯,身高超過1.75米,比我高出很多(卓婷身高為1.67米),彈跳力也比我更好。因此她經常以低位進攻來對付我,令我在防守她時更感吃力。決賽上,我依然以切入得分為主,並於比賽初段取得些微優勢。但後來對手已經適應我的進攻方法,由於對方身形佔優,我多次切入後均被她封阻下來,接下來要突破得分便更為吃力。回想起來,其實當時我應該改變打法,改以中距離跳投會更好。因為投不進還有機會搶到籃板球,總比切入時被對方封阻後直接丟失機會更好。」能夠作出賽後檢討,相信也是卓婷能打出好成績的原因。
另外,提到香港女子籃球,或者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在亞洲地區的女子籃球,是分成兩個組別,較強的隊伍會被分入Division 1,如中國、日本、韓國、台灣等,香港則位於Division 2。而以Division 2的球隊來說,香港的成績算是不錯的。在剛過去的亞洲運動會(亞運會),比賽並沒有分為Division 1及2,香港隊要跟居於Division 1的對手競爭,實力的確有一定距離。但若論Division 2的球隊,其實香港隊只敗給了哈薩克。
卓婷也有隨香港隊出征是次亞運會,就是次比賽,她有如此說法:「香港隊跟中、日、韓、台等Division 1球隊的實力的確有一定差距,要挑戰她們並非容易的事。但若論Division 2的球隊,我們只是敗給了哈薩克,而且哈薩克球員平均身高超過1.8米,其中有幾位球員身高更達2米以上。香港隊在身形上是完全沒有優勢,只能以更主動積極的防守,逼使對方失誤後打出反擊快攻,盡量將速度提升來彌補身高的不足。」
談及香港女子籃球的發展,卓婷認為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她更以台灣為例,認為香港及台灣球員的身形相約,但台灣卻能打入亞洲四強,香港應向她們借鑒。她說:「其實球隊的訓練模式很影響球隊的實力。舉例說,中、日、韓、台的選手一天訓練兩課,是全職球員;相反,香港球員是業餘的,大家本來都有自己的工作或正在上學,香港政府缺乏一個配套去令運動員專心發展。香港雖然設有精英項目,但籃球項目需要12個人的參與,要投資此項目的話,變相就要投資更多,也較難發展。其實台灣的球員身形與我們相約,沒有明顯的優勢,但她們依然能打進亞洲四強,這與政府、籃球總會的支持有關。而且香港女子隊出賽經驗較少,經驗也比不上其他隊伍。」
那麼有何方法可以改進現有情況呢?卓婷則建議可增加更多的訓練及比賽:「其實香港籃球總會(籃總)一直都有為U16及U18的球員提供培訓,而且出賽成績也很不錯。但由於對手投放的資源、時間、配套等都比香港更多更好,變相香港隊跟其他的球隊會有一定距離。個人建議籃總及香港隊可考慮增加更多的訓練班,或安排更多的比賽。始終大賽經驗不足,會影響球隊臨場發揮。以比賽當作訓練,既可增加比賽經驗,又能加深球隊的默契,相信對球隊及球員,均是一件好事。」
在缺乏支援之下,卓婷及香港女子籃球依然能打出如此成績,確實不易。不論是男子或是女子籃球,要更上一層樓,相信一切都需要從訓練做起,政府對球員的支援及對青少年的培訓更不可或缺。我們期望有一天,不單是卓婷能衝出香港,而是香港的男女子籃球隊,均能衝出香港,衝出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