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談到姚明應否列入名人堂,這個星期則想談談他是如何在NBA取得成功。

首先得說清楚,能進入NBA打球的,一定是有一定的實力及天份,至於能否在NBA取後成功,自然是看他們努力與否,能否適應NBA等。對,重點就是在於「適應」兩字。

新年期間,看了一部叫「The Year of Yao」的紀錄片,講述姚明由被選中為NBA狀元一刻,再到NBA受訓、上場、被嘲笑、努力練習、然後開花結果的事。當中訪問了很多人,包括姚明的朋友、到美國後替他做翻譯工作的翻譯員、火箭隊隊友、教練組、NBA球員等。大家都提到,姚明之所以能在NBA成功打出好成績,重點是他很努力地適應美國/NBA文化及生活,嘗試及努力地在美國「活」下來。

Yao

其實每年NBA,都從世界各地找來不同的籃球高手。他們來NBA前,在當地可能已經是個響噹噹的風雲人物。有的是歐洲聯賽MVP、得分王、某國家隊的天才球員等。但這些「響噹噹」的人物到了NBA後,並不是每位都能闖出一片天地,更多的是失敗告終。比如說希臘球員Vassilis Spanoulis,他在希臘橫掃了所有冠軍及MVP、贏下2002年歐洲20歲以下青年錦標賽金牌、並於2006年世界籃球錦標賽的四強比賽上,帶領希臘打敗了美國夢幻隊擠進總決賽。但他於2006年正式加盟NBA後,表現不濟,在NBA渡過短暫的一年半後,便宣布退出NBA,回到歐洲繼續其籃球生涯。

Spanoulis Vs Wade

當他被問到為什麼未能在NBA立足,他的回答是:「我適應不了那邊的生活、那邊的籃球文化。」

Vassilis Spanoulis

相信大家都聽過「水土不服」這四個字,意指未能適應當地的食物及氣候而引致不適。在這個情況之下,莫說要上場作戰,你能保住性命都已經不錯了。

而在NBA比賽,不單要適應當地的食物及氣候,還要適應當地的生活及文化,畢竟你隨時要在那裡待上好幾年甚至十幾年。美國是個籃球強國,雲集各路高手,任何「籃球高手」來到這裡,都有機會變成「門外漢」。若果一開始你便將自己封閉起來,拒絕接受新事物、新生活、新文化,那你又怎能進步?又怎能融入當中﹖而要辦到這一點,不單要有很強的適應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顆開明、開通的心,願意接受批評、願意接受改變。相信擁有這樣的心,無論你去到哪裡,在做什麼事,打籃球又好,踢足球又好,或甚至乎是工作,我都相信你能做得更好。姚明的成功,就是他擁有開通的心,願意接受新事物並融入當中,而非拒絕。

Yao and Spanoulis

姚明辦到了,你呢?

The Year of Yao 紀錄片:
Part 1:

Part 2:

Part 3:

Part 4:

Part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