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看籃球每多評述員或球迷提及 X Factor ,或譯不安因素,是好抑壞真的就雙方不同立場而各異。其涉及範圍相當廣泛,舉凡內外線、替補球員、教練也可牽涉在內。這無疑令大家對預測一場賽果,不能過於直接而忽略一些微妙的變數。當然筆者也曾於賽前評估時,每每考慮具創意的安排,會否加插令對手始料不及而亂了部署的對位?雙方會否於主力球員外有任何左右大局的奇兵?己方近期有沒有任何漏洞?需要互補不足;對隊又有否弱點供我軍針對攻擊?

遠的美職,我們看見佐敦(Michael Jordan)時而於低位,攻擊身型較吃虧但橫移快速的防守球員如史達斯(John Starks),但他卻會用運球突破針對體型較高大惟欠缺靈巧如羅素(Byron Russell)等對手。這些全在公牛隊禪師積遜(Phil Jackson)和球員間已作反覆的溝通和準備。近如本地甲組聯賽,數年前我們不是經常看到本地球員潘志豪於低位單打其他隊伍身型較輸蝕的控衛嗎?這好比近年NBA的安祖米拿(Andre Miller)時常於低位鬥牛。

教練們,可否在常規外加入一些巧妙而合邏輯的部署呢?